初冬北京落叶缓扫,园林废弃物去向何方?

2025-07-15 0:06:46 地毯知识 admin

初冬之际,凛冽的寒风时常在夜间将树叶尽数卷走,使得北京的街头巷尾顿时铺满了松软而厚重的落叶,形成了一层沙沙作响的“地毯”。

为了使市民能够保留秋天的美景,不少街道以及公园和绿地实施了“落叶延迟清扫”的措施,部分落叶在自然分解后,便在原地转化为滋养树木的肥料,“化腐朽为神奇,为来年的花朵提供滋养”。

那么,剩下的枯枝落叶最终去了哪里?

园林废弃物在经过粉碎、发酵、染色及分级等工艺处理后,转化成了有机覆盖物。这些覆盖物被铺设在裸露的土壤表层,其应用范围广泛,包括花坛、露天区域以及行道树穴等。摄影:何建勇。

全市“绿废”每年增加3万吨至5万吨

在国家植物园的绿地上,银杏树叶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宛如铺设了一片金黄的“地毯”。而在部分居民区里,满地的落叶已被物业工作人员收集打包,堆放成堆,静待后续处理。

秋冬季累积的众多干枯枝叶,以及春季修剪后的植物枝条、夏季偶尔残留的花朵和草屑……在园林绿化植物的生长周期中,无论是自然脱落还是人工修剪所形成的植物残余部分,均归类为园林绿化废弃物,亦即所谓的“绿废”,或称作园林绿化垃圾。

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事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导致一些城市,尤其是超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其园林绿化垃圾的产量逐年攀升。据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科技处副处长张博透露,全市每年各类林地绿地产生的园林绿化废弃物大约有520万吨,而且随着两轮百万亩造林工程的推进,绿化废弃物的年增长量在3万吨至5万吨之间。

截至目前,北京市的园林绿化废弃物处理已全面禁止焚烧,同时,已基本构建起一种以促进减量、资源化及无害化科学利用为目标的处理模式,该模式以“落叶转化为土壤、枯枝回归田地”为基本指导思想。

在北京地区,以众人瞩目的落叶“地毯”现象为例,这些落叶最终会有三个去向。张博指出,在山区、林区和公园保留区,需将落叶缓慢清扫并适量浇水,以便其自然腐化、逐步分解,从而发挥保持水分和土壤肥力的效果,此类处理方式占据了落叶处理总量的半数;至于城市道路及居民区内的落叶,则与厨余垃圾一同收集后进行堆肥化处理,这部分落叶数量相对较少;而剩余的部分,主要是园林绿化部门负责管理的绿地落叶,这些落叶与枯枝一同被粉碎,加工成有机肥料后重新施入土壤,有助于改善土壤肥力。

枯枝主要分布在山区和平原区,它们也有三个主要利用路径。首先,应将枯枝就地粉碎并加以利用,以避免冬季草木枯萎后裸露土地产生扬尘;其次,在冬春季节,市民们常在花坛、露地、行道树穴中见到那些色彩鲜艳的有机覆盖物,这些覆盖物是由枯枝经过粉碎、拉丝、染色、分级等工序加工而成,既透水又透气,铺在土壤表面能有效抑制扬尘和杂草生长,同时在寒冷的冬季还能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此外,大部分枯枝在收集粉碎后,经过发酵处理可制成有机基质。

自2005年以来,西城区一直坚持推行“黑土计划”,通过将园林绿化废弃物经过高值化处理后制成的有机基质,回馈给城市土壤。这一举措使得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得到了显著提升,增幅达到1至2倍,同时,水解氮、有效磷和有效钾的含量也相应提高了1至4倍。

绿废专用粉碎运输车可降低运输成本

枯枝与落叶已找到了归宿,绿色废弃物处理技术亦趋于完善,尽管如此,仍存在诸多问题亟需解决。

去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一则通知,旨在推动城市园林绿化垃圾的处理与资源化利用试点工作。其中,北京市的7个区被选为试点区域。据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土壤与水研究所所长李子敬介绍,此次试点旨在攻克一系列难题,包括园林绿化垃圾的收运体系尚不完善、专用运输车辆数量短缺、处理及资源化利用设施选址存在难题等。

以树枝和树杈为例,它们结构松散,密度较低,体积却较大,导致在长途运输过程中成本高昂,且资源化处理的效果并不理想。然而,若将枯枝在原地粉碎,随后再运送至堆肥处,其体积将显著减小,从而有效解决了运输车辆空载行驶的问题。

位于西城区南礼士路公园北部的园林废弃物临时处理站,绿化工人们将干枯的树枝投入处置车的粉碎口,随即传来“嚓嚓嚓”的机械轰鸣声。在这些树枝在大齿轮的转动与挤压下,逐渐被粉碎成细末。“只需6小时,就能将五六十立方米的园林废弃物粉碎并压缩,然后装入容积为十三立方米的处置车厢内。”北京蓟城智造科技有限公司技术研发部的主管王淼淼这样介绍道。

今年二月,北京设立了首座绿色废弃物再利用的园林专家工作站。得益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的鼎力支持,该工作站由来自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的13位专家,以及北京蓟城山水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的9位技术精英共同创建。该工作站专注于园林领域内绿色废弃物的处理难题,致力于开展技术研究和攻克难关。

在西城区,我们设立了11处临时收集站点,并在顺义区的张镇以及朝阳区的东坝地区分别打造了2座集中处理基地。西城区内的公园绿地中修剪下来的枯枝落叶以及修剪枝条,首先被运送至这些临时处理点,随后由专用处置车辆进行粉碎和压缩处理,最后统一被运送到集中处理中心,在那里它们将接受进一步的粉碎和发酵堆肥处理。

工作人员在位于顺义张镇的集中处理中心装填肥料。受访者供图

王淼淼指出,处置车辆分为两个版本,早期型号的处置车,其车厢可以拆卸,于绿化地带进行作业,对垃圾进行粉碎和压缩,待车厢装满后,再将其装回车上,然后运往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而新一代的处置车体积更小,能够穿梭于西城区的街道和胡同中,一边收集绿化垃圾,一边完成粉碎工作。

张博表示,这辆一体化粉碎运输车辆是北京在全国范围内率先采用的,同时也是住建部强力推荐的绿色废弃物处理车辆。

北京园林绿化废弃物处理_落叶化土枯枝还田_北京回收地毯

位于西城区南礼士路公园北部的园林废弃物临时处理设施,绿化工人们正将干枯的树枝投入至园林废弃物处理车的粉碎口进行处置。此次拍摄由新京报记者王巍完成。

将推广“绿废不出园” 挤压式粉碎避免噪音粉尘

深秋初冬之际,香山公园在苗圃周边设立的堆肥厂变得异常繁忙。公园内累积的超过一千立方米的枯枝败叶等绿化废弃物,经过粗碎、细磨、混合搅拌、翻动堆肥等工序,最终转化成200多立方米的有机肥料。待到春天来临,这些肥料将被用于植物的养护和花卉的栽种。

国家植物园的北园内设有专门的绿化废弃物处理设施,该厂日均接收大约九十立方米的绿化废弃物进行处置,累计年处理量超过两万立方米。这些枯枝败叶在处理后转化为有机物质,确保了绿化废弃物的零排放。

国家植物园(北园)设有专门的绿化废弃物处理设施,这里的枯枝败叶经过处理,可转化为有机物质。该植物园(北园)提供了相关图片。

玉渊潭公园内设有专门的园区绿化垃圾处理区,直径小于10厘米的细小树枝首先被粉碎机处理成粉末,随后经过发酵过程转化为有机肥料,用于土壤的改良。而较粗的树枝则被切割成直径在5至7厘米的小块,这些小块随后被回填至树堰中,既有助于保持土壤湿度,又能减少灰尘,同时起到保温的效果。

树枝和树皮加工后的粗粉料适宜用作地表覆盖材料,不仅能有效保温保水,还能有效遏制杂草生长和减少扬尘现象。画面由何建勇拍摄。

李子敬指出,未来城市推广的新趋势将是“绿废不出园”。他提到,公园和绿地可以设立专门的区域,用于处理绿废的粉碎与发酵,这一区域的影响力可覆盖周边5至10公里的范围。自然堆肥的腐熟过程通常需要3至4个月,有时甚至更长,但通过使用发酵设备,这一周期可以被缩短至1至2周。然而,构建“绿废不出园”体系亟需资金投入,同时,在绿废处理环节中产生的噪声以及粉尘等环保问题,依然是绿废处理方所担忧的主要问题。

张博透露,噪音及粉尘问题已显著改善。例如,西城区使用的绿废专用粉碎运输处置车以及公园中的集装箱式粉碎机,目前主要采用的是挤压式粉碎设备,它通过两个齿轮对枝条进行挤压处理。与之前切片式粉碎机产生的90分贝噪音相比,这种新型的密闭挤压设备噪音可降至40至50分贝,几乎与日常交谈声相仿。粉碎机与处置车合为一体,因此所产生的粉尘无法向空气中扩散。

针对部分公园设施陈旧的情况,园林绿化和生态环境部门进行了协商,于公园内的粉碎机上增设了防尘设施,并在大型绿化废弃物处理设备上安装了喷淋系统,从而有效减少了扬尘的产生。

经过粉粹处理后的园林废弃物。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北京将启动“沃土工程”,提升土壤质量

目前,北京市正持续优化以“暂存点至临时处理点再到小型处理站,最终至大型处理厂”为核心的处理体系。该体系已在多个区域设立了496个收集暂存点,并规划了76个临时处理点和小型处理站,同时已建成8座规模化的处理厂。

张博指出,该四级体系自推广以来已有一年有余,大多数暂存点位于公园绿地之中;而临时处理点则配备了粉碎车或粉碎机,这些设备能够进行基本的粉碎作业,起到了中转站的作用;小型处理站则配备了便于移动的设备,用以处理有机基质,例如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既有移动式粉碎车,还有便携式堆肥箱;而最高级别的处理厂则主要设在郊区,负责进行大规模的加工处理。

接下来,全市将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启动“首都园林绿化‘沃土工程’”,同时增强对园林绿化废弃物产品的利用,以此全面提高土壤的品质和生态的承载能力。

北京市的园林绿化用地占据了全市总面积的七成左右,然而北京的土壤条件较为贫瘠,超过六成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不足1%。在这种情况下,林地无法从农地中获取有机肥,因此需要有效利用园林绿化废弃物。张博指出,过去城市在绿化方面主要关注土壤的改良,这是因为城市绿化需要种植各种花草,而山区和平原区的林地施肥则相对较少。如今,通过有效利用园林绿化废弃物,我们不仅能够处理绿化垃圾问题,还能有效提高全市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优化土壤碳库结构,增强土壤的碳汇功能,从而有力推动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

陶然亭公园利用修剪下来的细枝制作成各种动物形象的本杰士堆,并提供了相关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绿废被巧妙地融入了公园的花境小品,甚至变成了形态各异的堆砌物,为人们和动物的生活增添了色彩。在陶然亭公园南门绿地和中央岛等地,鸭、蝶、猫头鹰等动物造型的堆砌物显得生动活泼。“我们一般采用修剪下来的细枝制作这些堆砌物,因其易于塑形,能够较为细腻地展现出动物的形态。”陶然亭公园的园林科技科负责人史新欣指出,这些本杰士堆充当着昆虫旅馆的角色,是昆虫产卵和繁衍后代的地方,它们在美化公园景观的同时,也对生物多样性的维护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