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地毯织造技艺:传承千年传说,积淀岁月温情

2025-08-08 18:02:23 地毯知识 admin

坐垫《千层牡丹托子》。

段丽珍教授徒弟们地毯剪花。

地毯《鹿鹤同春》。

挂毯《盘龙》。

地毯《八骏图》。

地毯《踏雪寻梅》。

王璐

阿拉善,这片如同苍穹般辽阔的土地,不仅拥有北疆那刺骨的寒风,更孕育着“生而千年不枯、死而千年不仆、仆而千年不腐”的沙漠胡杨。在这片广袤、坚韧的土地上,诞生了大气磅礴、绚烂夺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拉善地毯织造技艺。每一根毛线,在织毯人的巧手中被染上色彩、梳理整齐、打结编织,经过漫长的日子,最终才能织就出一块地毯。虽然速度不及机器制作的快捷与方便,然而岁月的积累使得其更加迷人,加之织毯人倾注的真挚情感,更显得温馨动人……

积淀岁月  传承悠久

在遥远的往昔,有位名叫马托的维吾尔族织毯高手,他远赴西域,学得了一身织毯的绝技。无论是飞翔的禽鸟、奔跑的野兽,还是盛开的花朵、飘渺的云彩,他只需瞥上一眼,便能织出栩栩如生的图案。后来,定远营古城(现今坐落于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日渐繁荣,马托的弟子们翻越了贺兰山,将地毯编织的技艺带到了阿拉善……在项目申报材料中,有关阿拉善地毯编织技艺的起源,记载了一段这样的传说故事。

阿拉善地毯织造技艺_阿拉善地毯织造技艺_手工地毯制作过程

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的相关人员透露,阿拉善地毯的织造技艺拥有悠久的历史,其起源可追溯至1736年之后,至今已有超过280年的历史。在光绪年间,阿拉善地区的满族商人以及“福泰云”店铺的掌柜王泰,特地前往宁夏的地毯作坊深造地毯的织造与经营管理之道,学成归来后,他在定远营古城创办了首个地毯手工作坊。王泰之后,地毯作坊接连兴起,其中赵、腾两家尤为知名。到了20世纪40年代末,定远营古城内已有二十多家地毯作坊。这些作坊生产的地毯声名远扬,遍及全球。众多业主如刘如采、赵文艺、马黎明、潘吉利、段建设等,均在此期间崭露头角。

阿拉善左旗城镇的工厂是阿拉善地毯织造技艺的主要传承地,同时,一些家庭也致力于传统手工技艺的生产。自20世纪50年代起,当地政府投入了巨额资金,成功建立了阿拉善左旗地毯厂,并开始了阿拉善地毯的大规模生产。地毯作坊的师傅们通过亲属间的传授,将这一技艺代代相传。自2000年往后,随着地毯厂因各种缘由而停产,阿拉善地区的地毯编织技艺转而进入家庭生产领域,并且至今依旧保持着这种家庭式的生产加工模式……

阿拉善地区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优质的土种羊毛,其鳞片粗大且洁白无瑕,物理性能优越,制成的地毯质地坚韧、弹性十足、拉力强大、光泽亮丽。阿拉善地毯的制作工艺繁复,从设计构思到成品完成,需经历设计、织造、平整、修剪、洗涤以及造旧等多个环节。其中,三蓝仿古地毯作为代表作,以苍穹之蓝与大地之黄为基调,传承了民间流传数千年的结扣技艺,并模仿宫廷图案,经过精心手工编织而成。

此外,《山水牡丹》、《海水朝阳》、《满地金砖》、《鹿鹤同春》、《九龙抱柱》等作品,作为阿拉善地毯织造技艺的杰出代表,堪称国内地毯艺术的瑰宝。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内蒙古西部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还体现了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地域生态文化特色,从而成为人们了解内蒙古的重要窗口。

潜心研究  创新发展

阿拉善地毯织造领域活跃着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段丽珍,她已年近七旬,投身于阿拉善地毯织造事业已有五十余载,对每一个织造工序都了如指掌,尤其精通片花和仿古地毯的织造技艺。

1972年,我踏入阿拉善左旗地毯厂的大门,那年我年仅16岁。段丽珍回忆说,通过刻苦学习,她迅速掌握了地毯的织造、片花设计、整形处理、造旧技术以及成品检验等多项技能。到了1990年,她甚至被厂方聘请担任技术顾问和专职质检员。然而,2004年,地毯厂宣布破产,段丽珍毅然决然地创办了自己的织造厂,并在那里为3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提供了生产地毯的工作机会。

为了更有效地保护与发扬阿拉善地毯织造技艺这一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激发更多人学习并掌握这一古老技艺,段丽珍在2017年创立了地毯织造“名师带徒工作室”。通过该工作室,她积极开展学徒培养工作,作为自治区级的代表性传承人,她已成功指导了30多位学徒。截至目前,她已经培养出赵晓涛、杜美玲、高玉玲、赵会芹、常桂兰等多位徒弟,使他们成为了盟级的非遗传承人。

段丽珍在遵循阿拉善地毯传统织造工艺的基础上,不仅积极迎合市场动态,还致力于创新,成功推出了包括挂毯、车垫、沙发坐垫以及马鞍坐垫在内的多种产品。历经多年成长,现今不仅拥有了超过一百平方米的生产车间,更在众多徒弟的住所中设立了八个生产基地,配备了十台地毯织造设备,拥有六十多份各类图纸,拥有十六名学习和织造地毯的工人,每年可生产超过两百条仿古地毯、挂毯、车垫、沙发垫等产品,已然成为阿拉善盟地毯织造领域内规模最为庞大、知名度颇高的企业之一。她表示:“阿拉善地毯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手工制作工艺,因此我们的革新主要体现在图案设计方面,而在制作工艺上,我们依然坚持最古老的传统方法,以此确保阿拉善地毯的独特风格得以保留。”

手工织造  历久弥新

阿拉善地毯的制作技艺传承了数千年的民间结扣技术,经过匠心独运的手工编织。在编织过程中,每一行都需要用刀将结扣切断,这一过程从点延伸至线,再从线扩展到面,循环往复,始终不懈。这种做法既彰显了该技艺的独特魅力,也凸显了其制作难度。段丽珍表示,即便是技艺最娴熟的工人,要完成一块1.2米长、2米宽的床单尺寸手工地毯,即便每天加班,也需要大约一个月的时间。

段丽珍不禁感慨,地毯编织技艺复杂,耗时漫长,故而鲜有年轻人愿意投入其中深入学习。所幸,段丽珍的二子业余时间致力于此,专心致志地钻研染色技艺。段丽珍感到十分欣慰,因为阿拉善地毯工艺精湛,在染色强度上获得了专业人士的高度认可。工匠们从贺兰山戈壁地带采集植物,提炼出染色剂,所用毛线未受化学染剂侵蚀,保持了良好的弹性、光泽以及较长的使用寿命,这些特点构成了阿拉善地毯的独特魅力。在解放初期,地毯的制作过程还依赖于大锅煮沸和水缸浸泡等传统方法,劳动强度相当大。

阿拉善地毯的织造技艺独具特色,其显著特点之一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地毯的织造技艺愈发成熟,其使用年限越长,价值也就越高。在造型设计上,地毯多采用四面对称的格律体构图,主要由奎龙、角云、大小边、地子插花等元素构成,整体呈现出严谨、古雅、安定、稳重的风格。本作品灵感源自我国丰富的传统吉祥图案,包括古建筑上的雕花窗户、屋檐彩绘等,例如寿字、回纹图案;也包括日常生活中的用品,如乐器、棋类、书法和绘画,以及八吉祥物、八宝等;还有描绘自然风光的元素,比如云纹、蝙蝠、梅花、兰花、竹子、菊花等。地毯的整体色调以淡雅清新为主,再融入神话故事中的吉祥纹饰,使得其显得更加古朴典雅。

阿拉善地毯以其华美与大气著称,不仅实用性强,还蕴含着吉祥和健康的寓意。尽管其销量有所下降,但在人们心中仍占有一席之地。像段丽珍这样的家庭工坊承接的订单颇多,而街头巷尾也分布着多家专门经营地毯的店铺。自2018年起,段丽珍在阿拉善定远营古城非遗展示区设立了一间约40平方米的非遗展览馆,馆内陈列着七十多件制作精良的阿拉善仿古地毯、挂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中摆放着木制织毯机,段丽珍一边对徒弟进行现场指导,一边向公众展示非遗文化。目前,段丽珍正计划招募更多年轻徒弟,以确保这一传统技艺得以代代相传。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