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记忆:那块铺满客厅的纯手工羊毛地毯,承载无数温暖

2025-06-27 18:04:42 地毯知识 admin

“你小时候太喜欢爬了!”

“形容一下?”

家中首块纯手工编织的羊毛地毯,是我们母子二人共同积攒积蓄,特意为你挑选并购置的。

自高中起,我便需远赴他乡求学,每当假期得以归家,我多数时光都选择蜷缩在客厅的那块地毯上。每个周末,我都会对家中那些陈旧的或是新购置的地毯进行彻底的清洗,这不过是家务劳动中的一项常规任务,然而对我而言,只要我坐在地毯上,便能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安心与踏实。

每次我向父母讲述童年的往事,那块能够覆盖整个客厅的羊毛地毯总是难以回避。从刚开始牙牙学语到学会走路,那块毛毯陪伴我走过了成长的各个阶段。它的主要色调是红色,图案以单一重复的花纹为主,走线虽然不完全对称,但这些特点却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记忆之中。

该接一块地毯回家了

驱车穿越了市中心喧嚣的闹市,与林立的高楼擦肩而过,随后又驶入人迹罕至的沙地,我和父亲抵达了二十年前购置那块地毯的古老市场——中国地毯交易中心。二十年的时光转瞬即逝,父亲告诉我,那家店铺的位置依旧如故。

我站在门边,环顾四周,发现这里并没有电视广告中所描述的那般喧闹。周围人来人往,有的是推着小车运送货物的商贩,有的是用维吾尔语交谈的店主。

店面大门两扇宽敞地敞开着,传递着热情的欢迎,周围墙壁上错落有致地铺满了各式各样的地毯,我抬头望去,发现一块红色的标牌——“宇宙羊毛地毯”,它悬挂在二楼的三扇窗户前,上方还有一块褪色的广告牌,与古铜色的墙面相映成趣,“老旧”的气息中却显得格外新奇,我稍作停留,然后径直走了进去。

此乃吐孙所经营的地毯店铺,放眼四顾,仿佛踏入了一座以地毯为壁面的神秘洞穴。悬挂于墙面的精美挂毯,在明亮的黄色灯光照耀下,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其上图案的色彩也因此显得更加鲜艳夺目。

买吐孙的店铺内摆满各色地毯

二十多年前,吐孙刚从大学毕业,家中地毯生意主要由哥哥打理,他对这一领域并无明确规划。当时,地毯的图案主要依靠人工绘制,而传统图案库已许久未曾更新,导致地毯生产在样式上较为单一,设计美感难以跟上潮流,且制作周期较长。吐孙的兄长立志要生产出更高质量的地毯,于是他决定前往内地深造先进技艺,吐孙则随同哥哥以及厂里的工人们一同踏上了开往山东的列车。

在这支学习团队里,每位成员都承担着各自的学习任务和面临的问题,有的专注于掌握更精细的编织技艺,有的则致力于研究走线技巧带来的美感,而买吐孙则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了学习如何利用电脑设计地毯图案。经过三个月的磨砺,他们逐渐克服了种种不适应,对于买吐孙来说,这次学习之旅不仅缓解了他当时的困惑,更在他心中播下了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种子。

一家地毯厂的和田地毯展示陈列

二十年的职业生涯中,每块地毯都独具特色。在买吐孙眼中,地毯是家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各式各样的图案和色彩,为每一户人家营造出独一无二的氛围。老人在地毯上寻觅着如同羊毛般的温馨回忆,女儿出嫁时,它又成了嫁妆的一部分,新婚的房间里,地毯更增添了一份家的温馨和亲切感。在人生新阶段的转折点,比如结婚生子之际,传统情感如影随形,适时地唤起共鸣,那声音仿佛在说,“是时候铺上一块地毯,回到温馨的家了。”

买吐孙双手轻抚着旁边那幅粉绿相间的挂毯,话音戛然而止。突然,一阵喧闹声打破了寂静,新来的顾客打破了这份宁静。“若要探寻源头,请往那边工厂寻去”,他回头一指,指向了地毯市场的北端,那里汇聚了众多维吾尔族手工艺品的生产厂,其中不少历史悠久,代代相传。

在那克西万以后

在新疆和田地区,有一个广为流传的关于“地毯之父”的传说。故事里,住在玉龙喀什河边的贫困农民那克西万,为了将羊毛编织成地毯,历经重重磨难与挫折。即便时至今日,制作出优质地毯仍需极高的专注力和持久的耐心,这也是为何工厂对织工的选拔如此严格细致。地毯厂内,每位织工均是从各地乡镇精心挑选而来,他们需经过严格筛选,方可加入织毯行列。在此过程中,从走线到图案,其与设计图纸的精确匹配至关重要。而手工编织的技艺精湛程度,则是评判织毯技艺水平的关键所在。

沿着宽阔的道路驱车前行,我们抵达了“纳克西湾地毯厂”。在向一位维吾尔族的长者说明来意后,他点头表示赞同,并随即开始引领我们进行参观。

楼上的房间是纺织作业的场所,四周布满了整齐划一的织线木架子。这些架子上方挂着各式各样的彩色织线团,而每个织毯架下方则平均分布着两到三名织工。他们的着装风格大致相同,头戴统一的卫生帽,架子彼此之间的间隔保持在了两米左右。

新疆手工地毯制作工艺_新疆地毯花纹_红色羊毛地毯回忆

地毯厂纺织工们的工作区域

织毯架上那条白色的线是经线,与之平行的则是纬线,而紧随其后的第一层毛线则揭示了地毯的设计图。她指尖所穿梭的每一条线,或是她织就的每一处图案,都与图纸上的坐标一一对应。绕线、裁剪、压实、再裁剪,这一系列动作,日复一日,在每一双手中重复千遍。而每天,若能织出十厘米的地毯,便已算是相当不错的“业绩”了。

窗边,一个中号架子下方,坐着一位维吾尔族的小姑娘。她的头发大部分被一顶蓝色的卫生帽所覆盖,身上穿着一件印有维吾尔族独特图案的深紫色长裙。她的鼻梁高挺,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突出。在我身旁,那位大叔告诉我,她的名字叫库尔班尼萨·塔西铁木尔。

由于沟通存在障碍,我坐在她身旁,只是默默注视着她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类似的动作。每当她织完一排,便会转过脸来望向我,而我却不知如何倾诉内心的所思所感,只能带着好奇的眼神,紧随她双手的舞动。她大拇指上的银色顶针在窗外射进的阳光照射下,闪烁着光芒,而五颜六色的毛线则一针一线地落入了各自对应的行列之中。

大叔暂时成了我们俩之间的信息传递者,我这才意识到,库尔班尼萨织地毯的技艺已经传承了二十四载。她,一个在农村出生的女孩,因视力问题,跟随母亲学习这门古老的手艺,“在那时候,农村的女孩们都会织地毯,那是一种荣耀”,她手持紧震器,用力敲打新铺的线头,向我们娓娓道来。

午时用餐之际,我坐至她身旁,指向她的手,她不假思索地伸了过来。据长辈所述,频繁编织地毯的人,其手会逐渐变得粗糙。我靠近,轻轻捧起她的手,眼前的这双手宛如一块布满细小裂痕的石头,指腹上的老茧形态各异,有的正在脱落,有的已被磨平而变得坚硬,这种变化在指尖处随时间流逝而不断更新。

四年前,库尔班尼萨失去了母亲。她们从小相依为命,而母亲也一直为女儿织地毯的精湛技艺感到自豪。自那以后,为了独立生活,库尔班尼萨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地毯制作中。如今,她已43岁,织地毯已不仅是她的传统技艺,更是她寄托思念之情的地方。

库尔班尼萨·塔西铁木尔

在归属之地上

当我沿着通往地毯厂楼上的楼梯前行时,旁边的楼梯墙壁上挂满了长方形的地毯,我停下脚步,试图在这些样品中找出一些微小的差别。后来在大叔的讲解中我才了解到,每一块毛毯都承载着岁月的印记,顺着地毯上织造的纹理,我们能够窥见不同年代人们审美偏好的演变。最初,它们展现了民族风格的传统图案,如开立肯(开阔式)、恰其曼(散花式)、安娜古丽(石榴花);随后,毛毯上开始融入汉族的克努斯卡(博古式)、拜西其切克(五枝花式)等设计,以及融合苏联的阿塞拜疆式、阿拉伯的加衣乃玛孜等图案。一百年前的今天,亦或是现今,新疆地毯的图案正以人们能够直观察觉的速度,展现出更加开放与多样化的趋势。

谈及二十年前父母购买地毯的往事,买吐孙坐在地毯上,向我们投来一抹微笑,并坦白表示,相较以往,如今他凭借电脑设计地毯图案的技能,进行设计工作时更加得心应手。图案与设计者若能相互融合,此过程需兼顾美感与信仰。维吾尔族地毯的图案设计以花草为主题,注重灵感的捕捉。我会有意去接触各种设计图腾,并在其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改良。买吐孙轻耸肩膀,如此说道,随后继续翻阅手中的进货单。

每块地毯都承载着独特的角色,岁月流转中逐渐积累着丰富的个人情感。人们用它来装点居所,旨在为个人的“私密空间”带来几分温馨。同时,还有一部分人执着于手工编织,不懈努力地致力于将这一传统技艺延续下去。

这些各式各样的地毯,历经无数经纬线的交织和那些略显泛红、布满老茧的手的抚摸,穿梭于各个交易市场,它们在时间的不同节点,将在各自的“家”中寻找到与自己气质相契合的终极归属。

我之所以渴望在地毯中探寻与这片土地或这个民族之间细腻的联系,不仅是为了忠实地记录我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厚谊,更是为了缅怀那些难以割舍的情感——这些情感深藏于无意识之中,却又在无数个瞬间被我深切地感知。

我与故乡的联系,源于一块带有红色纹理的羊毛地毯。那是我在这片土地上闻到的独特气息,而他们的存在,亦是我在这座小城生活过的见证。

人们努力以各种言辞展现自我,借助创作留下个体生命的印记。回顾过往,传统技艺为人内在的表达欲望提供了归宿,同时将人们对生命起源的追寻具体化为实物。在这样的传承中,一代又一代的人寻得属于自己的“归属”。即便身处“效率优先”的时代潮流,人们对于传统技艺的执着——依旧通过严谨的工艺流程和上乘的材质,孕育出了既坚韧又富有弹性的地毯。

库尔班尼萨·塔西铁木尔,这个名字中的“库尔班”在维吾尔语中象征着牺牲,这串由十一个字组成的名字承载着她对保持纯净本心的深切期望。她坚信,无论生活中遭遇何种艰辛,都能保持乐观态度,勇敢地投身于奉献之中。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落,我沿着那条略显不规则的路径伸展全身,再次将自己融入这片带有红色图案的地毯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