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薄雾中,甘肃非遗漢氈居羊毛地毯传承人张力新的坚守

2025-08-17 0:11:05 地毯知识 admin

黎明时分,张力新的私家车从兰州市区出发,沿着曲折的乡村道路前往榆中县定远镇。他来到这家毡房工坊门口,直接进入编织作坊的最里面——那里有十多米长的羊毛地毯,已经折叠成几大块,堆叠得有三四个人那么高。工人们站在木制的支架上,弯腰进行编织,熟练的双手让毛线在纵横交错的线束中穿梭,如同在布上刺绣一般。他是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漢氈居羊毛地毯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的传承代表,对于每一条地毯都尽职尽责。

张力发源于甘肃,在甘肃成长起来。1982年,他自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结业,主修的是对外贸易外语。离校后,他到敦煌地方供职定居。这段岁月使他切实体会到故乡丰厚的文化传统和悠久的历史积淀。

后来他投身于对外贸易领域,在跟海外学者和收藏家接触时,他发现国际上对于中国手工编织的地毯赞赏有加。众多权威人士不仅对其精良的编织技术表示惊叹,更将其看作是难得的文化瑰宝。一方面他们珍视地毯的审美意义,另一方面也担忧这些老手艺会渐渐消失。这些经历让他深受感动。

这不仅仅是一项技艺,更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他的外语学习经历,反而使他更加清晰地理解了传统地毯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与重要意义。正是这种理解,促使他决心投入,致力于中国传统羊毛地毯工艺的保护和发扬光大。

1991年,张力新在甘肃临夏州建立了自己的手工地毯制作场所,开始了传承实践的开端。五年之后,也就是1996年,他将工作重点移至兰州,在雁滩建立了名为"漢氈居"的牌子工坊。2003年,由于对传统生产氛围和技艺纯净性的向往,他进行了又一次搬迁,最终把漢氈居安放在兰州市榆中县定远镇,到现在已经在这里坚持了二十多年。

这条迁徙之旅,同样是他技艺提升的历程。他专注研究几乎绝迹的关键手法,不断翻阅明代科技著作《天工开物》,其中关于靛蓝染色的描述指引了他的技术探索。

来到定远镇汉氈居工坊,立刻感受到古朴的庄重氛围。张力新特地聘请了古建筑领域的学者进行规划:入口处设置的是坚实的实木门扉,通往楼上的木质楼梯栏杆摸上去细腻平滑,操作室内摆放着纺纱用的轮子、染色用的容器、织布的线轴等老式器具。所有这些都不是摆设,而是张力新想法的体现。现在,他的编织工厂不仅设在榆中,还分布在甘肃静宁县和庄浪县,构成了"中心研发加地方制造"的格局。定远工坊已经变成了一个关键的展示场所,二十多年来,接待了许多大学教师、传统工艺研究者、文艺爱好者等来此考察。

张力新对原料的要求极高。他只挑选宁夏滩羊的幼年羊毛和秋收羊毛——这些绒毛细腻柔软,回弹性好且富有光泽。每年毛料采集时,这位匠人必定亲自开车去宁夏,逐包检查羊毛的质量。作坊内,女工们伫立在织机旁,手指灵巧地把羊毛搓成匀称的纱线。手指捻动的丝线富有生气,张力新温柔摩挲着纱线谈道,这种蕴含暖意的纤维,能够使地毯纹路最终显露出逼真的动感效果。

甘肃漢氈居羊毛地毯制作技艺_漢氈居张力新非遗传承人_毛线绣地毯视频

漢氈居染院宛若蓝色艺术殿堂,三排与人等高的杉木架,上面数百束毛线,如同瀑布般垂落,在阳光下发生氧化变化,靛蓝染线正从青绿逐步转为深邃的海洋蓝,墙边十口明黄色大缸,井然排列,缸体上"漢氈居"三字,显得沉稳而有力。这些容器里面盛放着已经染色、氧化、风干的制成品毛线,包括靛蓝、姜黄、苏木红、槐米黄等等,每束毛线都要经过整昼夜的浸泡染色,再加上三天的氧化晾干,才能形成牢固的色彩。

织造作坊内,匠人们围绕织机操作,频繁调整线结是常规工作。水泥洗涤池边,匠人正用由马莲草编织的硬刷清理毛毯。"这种草的弹性适宜,"张力新演示自己制作的工具,"可以去除污渍而不会损伤羊毛纤维。"紧接着经验丰富的师傅弯下腰,用长柄剪刀类似雕刻家般修剪绒毛。

经过反复清洗和修剪,直到揉搓毯子表面不再掉落绒毛。整修的次数取决于地毯的状况,老匠人擦去额头的汗珠。

工坊的墙壁上陈列着几幅提醒性的图像:画面里,多匹地毯在烈焰中化为焦炭。"毁掉的只是未达标的制品,"张力新神色淡然,"别人看来或许体面,却不符合我们遵循的规范。"这种近乎苛刻的态度,源自对古老手艺的尊崇。

他深入探究传统图案,领会缠枝莲的柔美形态,体会万字纹的肃穆气度,欣赏牡丹团花的富丽堂皇,并将这些元素巧妙地运用到现代创作之中。

展厅正中,一条超过两米长的敦煌题材挂毯吸引观众目光。这件作品以莫高窟220号洞窟壁画为蓝本,人物衣饰的褶皱和眉眼特征都纤毫毕现。创作时,张力新被敦煌艺术深深打动,他凝视着飞天飘带那类似矿物的蓝色。为了再现壁画原貌,他尝试混合了59种植物颜料。一名织匠每天要劳动十个小时,单是编织环节就要持续一整年。

这件创作于2003年的作品,是传统手艺和敦煌文化相互交流的明证。此前一年,"漢氈居羊毛地毯编织方法"被正式载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之中。

在汉氈居的样品展示区,张力新小心翼翼地摩挲着玻璃展柜里一块绒毛细腻、色调厚重的古旧地毯——那是1991年作坊开张时的首批制品之一。这件物件尺寸不大,深蓝色底面上散落着几笔简单的图案。就是靠这么一件小东西,我们才奠定了基础。光线轻柔地落在老人花白的额前,他望向铺满房间的华丽地毯,说道:这技艺的传承仅仅是初步阶段,我们还需将它推广到更广阔的地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