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说的爱与所厌恶的,其实指向的是同一个存在;只是,有一个被称为“时间”的存在曾经经过而已。时间将如何对待我们彼此?这取决于我们以何种心态来期待自己。阅读张晓风的散文作品,确实会感受到时光流逝的些许伤感,正像书名所揭示的那样:人生就是一次次相遇又一次次分离,相聚的时刻常有,但分别之后却再难相见,或许我能做的,只是把握这短暂而宝贵的光阴,把经历讲述给你们。
第一个故事会不会有一天遭人嫌?
有位友人,我始终心存感激。他其实只帮过我一件小事,但那件小事之中,蕴含着周到的考虑和深切的关怀,因此我难以忘怀。
那个场合是个画展,酒会上宾客如云,人们手捧一杯鸡尾酒,谈笑风生。一位小有名气的女性民俗学者走过来找我攀谈,我安静地听着,只是出于礼貌。三分钟过去了,五分钟也过去了,十分钟几乎就要结束了,我的这位朋友忽然快步走过来,对我说:
“啊,对不起,晓风,有件事,需要你过去一下。”
我向民俗学家告了罪,便随这位朋友去看看有什么事。
“什么事情啊?”我问。
“没什么,”他回应道,“我留意到你正被她纠缠,你这个人又比较害羞,不太会摆脱困境。明白吗,年纪大了之后,话就多起来了,我若不帮你,你一个小时内两个小时内也未必能脱身。她这个人就是如此——并非心肠坏,就是一旦盯上谁,就不会轻易放手。”
我惊得呆若木鸡,暗想,幸好,总算躲过一难,我对这位友人“多嘴相劝”之恩铭记于心——不过,同时,我也不禁为那位寂寞的学者感到惋惜,她必定是太缺少倾诉的人了,才会抓住谁就滔滔不绝。
年岁渐长,知己渐少,体力衰退,仅余言谈相伴。然而这口舌,其进食之用已不复存在,转而专司表达之职。况且听觉也变得迟钝,最终形成唯有言而无闻的局面,容易招致他人的不满。
其实,不喜爱的不单是年长者,年轻人也未必就讨人喜欢。可叹的是每个人终将老去,年老了是否就会变成令人厌恶的存在?除了警醒自己再警醒自己,我实在想不出其他什么有效的应对之策了。
第二个故事别人的同学会
出门的时候,她蔫蔫的,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
夫妻相伴多年,刻意强颜欢笑便显得多余了。做作,本就让人心力交瘁,更何况,若是伪装失当,极易被人识破,反倒扫兴。
他应该也察觉到了,不过因为理短,也就没好意思多言。两人叫了出租车,就朝着高档酒店开去。她本来就很反感吃西餐,更别说要和丈夫的同事一起吃了。
世间乏味之事甚多,与伴侣的前同窗共进晚餐,或许便属其中之一。今日的晚宴,她思忖着,似乎也难寻多少趣味。所谓旧识,理应带几分孤高,彼此界限分明。若旧友交谈不能令人瞠目结舌,言语之间也无人可插话,那便算不得真正的旧识了。
在这种场合,她明白,假如妻子缺席,气氛会变得沉闷乏味。然而,如果她不出席,又会让丈夫显得没面子,连自己的妻子都带不动,只好硬着头皮无精打采地去应付一番。稍后,抵达饭店时,她会装出笑容挂在脸上。此刻,她打算稍作歇息,把自己蜷缩成尚未充气的皮球,无精打采地扭曲着,藏匿在座椅之中。
落座之后,果然如料,几名男士便开始追忆往昔,女士们则默默聆听,默默用饭,根本无法参与话题。这种聚会本不该带上另一半,太过勉强,她暗自思忖,各自前往各自的同窗会才是正理。幸而几位已婚女性都淳朴,大家低头进食,倒也和睦。要是曾遇到某些夫人硬要找话说,那才叫人疲惫不堪。
突然,话题转换,他们开始议论作假之事,接着,全都看向了她的配偶。
“哎呀,真的,我们班上唯一一个考试不作弊的人,就是你呀!”
“对呀,就是你,只有你一个!”
她突然愣住,没想到他是仅有的那一个,她自己考试时从不作弊,一直以为所有人都不会作弊,没想到自己的丈夫当年也是唯一的那个。
“那你又怎样呢?你也弄虚作假了!”另一位妇女多管闲事地斜眼质问着自己的伴侣。
“我不作我就毕不了业了!”那丈夫理直气壮地回答。
她安静地吃着,一言不发,但内心却对自己感叹,那个男孩当年确实挺讨人喜欢的,尽管如今他成了个忠厚老实的人,而且他坐在她旁边,却并不因此而得意扬扬。他是个实在的人,经过三十多年的交往,她现在完全能够肯定地说,这句话千真万确。
“有时候去参加别人的同学会倒也不完全是无聊的事。”
回家的路上,挽着丈夫的手,她想。
第三个故事巷口的炒面
十年未曾相见,自从她远嫁南洋岛国。如今身形略见丰腴,但容貌依旧清丽脱俗。我记忆中她最后的样子,是那场婚礼,她身披锦缎绣花长裙,绣工精美的披肩从肩头优雅垂落,尽显异域风情。
她现在依然很漂亮,但表情透露出不安,她到我的住处找我,那时我正要去南洋做报告。我们聊了几句,她直接说明了来意,说她非常思念台湾,希望我能替她丈夫打听一下,是否有可能回去工作,我答应了,接着我们就换了别的题目。
这些人吃东西的方式很有意思,他们常提及一个词儿叫“掺掺”,点炒面时会将米粉加入同炒,炒米粉又能够和河粉混合,而点河粉时还会掺上乌龙面。
她也笑。
我认为这应该归因于所谓的“多元文化”,毕竟这个国家是由马来人、华人、印度人“融合”而成的,因此在一道菜里把面条、米粉、河粉“混合”烹制也就顺理成章了。
她对我的文化分析不置可否,却对炒面话题非常兴奋,她说:
你听说了吗,关于拌面这事儿,附近所有地方的拌面我都尝过了,唯独我家旁边那个小摊做的最为出色。我确实想向他请教制作方法,可怎么也学不成功,他的铁锅用得妙,而我家里的锅子没法相比——你什么时候有空,我领你去尝尝那家的!
抵达台湾后,替她向相关单位致意了,她丈夫对此事颇为挂心,不停向我询问,
“他们什么时候回来呀?”
“他们不会回来的!”
“不是说很想台岛吗?”
“他们不会回来的!”
“如果他们不会回来,你干嘛去帮他们找事?”
“找归找,那是尽朋友的情分,但他们是不会回来的。”
“你怎么知道?”
“你等着瞧,就知道我说的对不对?”我说
她总是念叨着思念台湾,这并非虚言,她总是嚷着渴望归乡,这亦是实情。然而,若有人极力称颂自家巷口的炒面冠绝天下,那便是表明她已倾心于所居的这条巷子。一旦倾心于某条巷子,其实便难以离去。她实际上已归属于南洋。
她真的没有回来——如我所料。
——以上文字内容节选自《人生就是不断地相遇与别离》
这个时期节奏很快,人们心思也变得不安定。许多年轻人在这种焦虑中反复挣扎,年轻的心灵感到沉重和疲惫,孤独又难受,每一颗年轻的心都迫切需要安慰。阅读张晓风的作品,正是在那些充满温度的文字里,看到自己纷乱的情绪被精准地描述出来,让人们走在人生路上多了些被理解的陪伴和温暖的关照。
翻书
Open The Book
这本书收录了张晓风笔下非常出色的篇章,其中大多是情感丰富、文笔动人的散文作品。这些文章虽然切入点各不相同,但都展现了极为优雅的文采和深刻的内涵,非常值得反复品读。
这本书收录了张晓风不同阶段的优秀文章,内容多是以人物故事和事件叙述为主的抒情性哲理散文。这是一部充满感情、令人感动的作品集。
这部文选收录了《这杯咖啡的温度刚刚好》《不朽的失眠》《一个女人的爱情观》《常常,我想起那座山》等篇目,读者能从中领略到张晓风创作中那种飘渺而令人慰藉的特质,书中描绘了大自然的秀丽风光与岁月的无情变迁,展现了家庭的和睦氛围与家人间的深厚情谊,抒发了对人生的珍视和对生命易逝的感伤,传递了诸多美好情感,诸如温情、感激,还有通透与放下。文中有剪不断的柔情爱意,也有无限的生之喜悦和死之苍凉。
第一章 有个叫时间的家伙来过。
时间。
一个女人的爱情观。
作者信息
张晓风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享有盛誉的学者,同时也是散文创作、戏剧编撰及文学评论领域的杰出人物。1941年,他诞生于浙江省金华市,八岁那年跟随父母迁移至台湾地区。他完成了东吴大学的学业,并在该校以及香港浸会学院和阳明大学担任过教师职务。他创作了数量可观的小说、散文以及戏剧作品,这些著作被翻译成英文、法文等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并热销。
张晓风是散文写作领域的杰出代表,其作品多次被中学语文课本收录,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反响。她的代表作《地毯的那一端》以真挚的情感打动人心,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此后她持续进行文学创作,无论题材选择还是表达方式都不断寻求创新,在细腻感人的文字中注入了富有深意的思考,展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也体现出了对人生和社会现象的独到见解。她曾用“可叵”“桑科”这两个名字,创作了众多见解新颖且思想深刻的评论文章。她的代表性散文有《地毯的那一端》《你还没有爱过》《我在》《步下红毯之后》,戏剧作品则包括《武陵人》《和氏璧》。
清洗地毯规范及操作:北京力能清洗保洁公司1、地毯清洗服务价格地...
市面上毛毯品种繁多,各式各样的地毯风格各异,适合不同的空间用途,而不...
部分办公场所的装饰设计中,会选用在地面上铺设地毯,这样做不仅能保持清...
地毯材质贴图地毯材质哪种好消费水平持续攀升,如今众多家庭装饰中地毯...
你是否还记得小时候田野里那些形形色色的小花小草你还能想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