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结构房屋地毯铺设方法:解决传统铺设问题,提升舒适体验

2025-07-19 18:03:35 地毯知识 admin

专利名称:木结构房屋地毯铺设方法

技术领域:

本项发明主要针对地毯的铺设技术,具体而言,是针对木质结构建筑中地毯的铺设技术。

背景技术:

木结构房屋内部地面常采用瓷砖、地毯、竹木地板等装饰材料,这些材料的应用不仅提升了居住的舒适度,还丰富了室内的装饰美感。特别是地毯的铺设,不仅为地面带来了优良的保温性能,而且行走其上亦感舒适宜人。然而,当前地毯生产厂商多集中于地毯表面的图案设计,同时室内装饰施工往往忽略了地毯铺设过程中应改进的工艺,因此铺设完成的地毯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地毯表面的绒毛较短,导致行走时的舒适度不佳;地毯铺设过程中缺少合理的结构设计,使得地毯的承重能力不足;地毯的耐磨性和抗污性也存在欠缺。

地毯质地容易起皱。以往铺设地毯的方式是利用一定长度的固定钉子将地毯与地面相连接,但这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不够稳固,常常发生脱落现象,进而引发地毯起皱,影响美观。

地毯的耐用性受到影响;同时,由于地毯与楼板层之间缺少防潮层的有效防护,地毯更容易吸收水分,进而发生霉变现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创新的地毯铺设技术,该技术能有效防止地毯因潮湿而受损,避免地毯出现皱褶现象,同时显著提升地毯的行走舒适感,适用于木结构房屋的铺设。

本发明的实施旨在通过以下技术路径达成,即采用一种针对木结构房屋的地毯铺设方法,具体操作需遵循以下步骤:

于木制楼板的表面,需先敷设一层防水油毡,确保各部分油毡之间相互重叠覆盖,同时使用防水胶水进行牢固粘合。

在室内的墙体周边,距离墙面10毫米至15毫米的位置,防水油毡上安装了带有反向钉子的地毯接头压条,这些压条被牢固地固定在了木制楼板的构造上。

沿着地毯的接缝处,需在防水油毡之上铺设一层厚度为10至15毫米的海绵垫。

在地毯底部粘贴一层厚度为2毫米至5毫米的砂网,然后按照室内布局铺设地毯,同时确保地毯接缝处的压条上的反向钉子牢固地扣住底部的砂网。

⑤ 沿墙体边缘安装装饰线条。

本发明的目标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得到更进一步的实现,即对前述的木结构房屋地毯铺设方法进行优化,特别是在步骤①中,对各个防水板块进行。

油毡之间搭接的宽度为50毫米 100毫米。

所述的木构建筑地面覆盖技术中,所提及的防水材料包括橡胶类防水油毡和沥青类防水油毡。

在上述木结构房屋地毯铺设的流程中,特别提到了步骤③,该步骤涉及使用工字形的钉子,将海绵垫层稳固地附着在木制楼板的表面。

所述的木结构房屋地毯铺设流程中,特别提到步骤④,该步骤要求地毯的绒毛长度应为10毫米至20毫米之间。

本发明具备诸多优势,首先,在木结构楼面板上铺设一层防水油毡,油毡之间的搭接宽度分别设定为50毫米和100毫米,并通过防水胶带进行牢固粘结,这一设计能有效阻止地毯受潮;其次,在地毯接头附近墙体距离10毫米至15毫米的位置安装接头压条,借助压条表面的反向钉扣紧地毯,从而有效避免地毯出现褶皱现象。在防水油毡之上,需铺设厚度介于10至15毫米之间的海绵垫,这样的垫层不仅能增强地毯的柔软度,提升行走时的舒适体验,还能有效地实现楼面的保温效果。地毯表面的绒毛设计长度为10至20毫米,而其底面则采用了2至5毫米的砂网进行粘结,这样的设计进一步增强了行走的舒适性。

适度,又能利用反向钉反扣砂网,防止地毯发生褶皱。

图1为本发明的地毯铺设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所展示的地毯铺设图详见图1,涉及一种针对木质结构房屋的地毯铺设技术,具体操作需遵循以下步骤:

为了确保地毯不致受潮,我们在木制楼板的第一层上铺设了一层防水油毡。这层油毡包括橡胶防水油毡和沥青防水油毡等多种类型,并且各块油毡之间进行了搭接铺设。

假设,两块防水油毡之间的搭接部分宽度达到50毫米,并使用防水胶将第二块防水油毡牢固地粘贴在楼面板的第一层上。

预制地毯接头压条4的表面装有反向钉8。此压条4被安装于墙体木骨料6边缘的防水油毡2之上,与墙体木骨料6表面的墙面覆盖层7保持10毫米的间距,而地毯接头压条N则是通过螺钉牢固地固定在楼面板1上。

在木结构楼面板上,沿着地毯接头处放置压条4,随后在防水油毡2之上,铺设一层厚度为10毫米的海绵垫层3,并且使用工字蚊钉将这层海绵垫层3牢固地固定在楼面板上。

地毯5的表面绒毛设计为10毫米,底部则使用了2毫米的砂网进行粘合。较长的绒毛设计有助于提升行走时的舒适感,然而,过长的绒毛长度却可能损害地毯的铺设外观。实验研究显示,地毯绒毛长度在10毫米至20毫米之间,既能够提供良好的行走舒适度,又能够保持地毯铺设的美观。[id_843014081]

木结构房屋地毯防潮铺设_地毯铺设方法图解_木结构房屋地毯铺设方法

为了提升墙角地毯的视觉效果,我们在地毯接缝的压条四周围沿墙体的位置进行了安装。

装装饰线条。

本实施例的地毯铺设示意图如图1所示, 一种木结构房屋地毯铺 设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

为了确保地毯不被潮湿侵袭,我们在木制楼板的表面铺设了一层具有防水功能的油毡。

防水油毡2包括橡胶型、沥青型等多种类型,在施工过程中,这些不同类型的防水油毡2需相互搭接并铺设,搭接宽度统一为80毫米,而防水油毡2与楼面板1的粘结则通过专用防水胶完成。

预制地毯接头压条4的表面装有反向钉8。此压条4被固定在墙体木骨料6边缘的防水油毡2上,与墙面覆盖层7保持12毫米的间距。同时,地毯接头压条N利用螺钉牢固地固定在楼面板1上。

在木结构楼面板上,沿着地毯接头处安装压条4,随后在防水油毡2之上,铺设一层厚度为13毫米的海绵垫层3,并使用工字蛟钉将此垫层牢固地固定于楼面板上。

地毯5的表面绒毛设计为15毫米,底部则使用了3毫米的砂网进行粘合。较长的绒毛设计有助于提升行走时的舒适感,然而,过长的绒毛长度却可能损害地毯的铺设外观。实验研究显示,地毯绒毛长度在10毫米至20毫米之间时,行走舒适度更佳,同时地毯的铺设效果也更加美观。[id_1010497780]

为了提升墙角地毯的视觉效果,我们在地毯接缝的压条四周围沿墙面上安装了装饰性线条。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的地毯铺设示意图如图1所示, 一种木结构房屋地毯铺

设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

为了确保地毯不被潮湿侵袭,我们在木制楼板的表面i上先铺设了一层具有防水功能的油毡2。

防水油毡2包括橡胶类和沥青类等多种类型,在施工过程中,这些不同类型的防水油毡2需要相互搭接并铺设,搭接宽度统一为100毫米,随后利用防水胶将防水油毡2牢固地粘贴在楼面板1之上。

预制地毯接头压条4,其表面装有反向钉8。此压条4被安装于墙体木骨料6边缘的防水油毡2之上,与墙面覆盖层7保持15毫米的间距。同时,地毯接头压条N借助螺钉稳固地固定在楼面板1上。

在铺设地毯接头压条4的过程中,需在防水油毡2之上放置一层厚度为15毫米的海绵垫层3,随后利用工字蚊钉将这层海绵垫层3稳固地固定在木结构楼面板1之上。

地毯5的表面绒毛设定为20毫米,其底面则使用了5毫米的砂网进行粘合。较长的绒毛设计有助于提升行走时的舒适感,然而,过长的绒毛长度却可能损害地毯的铺设外观。实验研究显示,地毯绒毛长度在10毫米至20毫米之间时,既能够提供良好的行走舒适度,又能保持地毯铺设的美观。将地毯五在室内进行铺设,同时使用地毯专用的工具,确保地毯接头压条四上的反向钉八能够牢固地扣住地毯五的底面砂网,以此避免地毯五发生移位或出现皱褶。

(5) 为增加墙角地毯的美观效果,在地毯接头压条4上方沿墙体安 装装饰线条。

本发明存在其他实现途径,所有通过相同替换或等价转换产生的技术方案,都在本发明所要求的保护范畴之中。

权利要求

木结构房屋的地毯铺设流程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在楼面板上铺设一层防水油毡,确保各块油毡搭接得当,并使用防水胶进行粘合;其次,在室内墙体边缘,距离墙体10至15毫米的位置,将带有反向钉的地毯接头压条安装在防水油毡上,并牢固地固定在楼面板上;接着,沿着地毯接头压条,在防水油毡上铺设一层10至15毫米厚的海绵垫层;然后,在地毯底部粘合一层2至5毫米厚的砂网,将地毯平铺于室内,并确保地毯接头压条上的反向钉能够紧固地扣住地毯底部的砂网;最后,沿墙体边缘安装装饰线条。

如权利要求1所描述的木结构房屋地毯铺设技术,其显著特点在于,在所述步骤①中,相邻的防水油毡之间应重叠,重叠部分的宽度应为50毫米至100毫米之间。

所述的木结构房屋地毯铺设方法,若依据权利要求1或2,其显著特点在于所采用的防水油毡是橡胶材质的防水油毡,或者是沥青材质的防水油毡。

根据权利要求1所描述的木结构房屋地毯铺设技术,其显著特点在于,在步骤③中,采用工字形的蚊钉将海绵垫层稳固地固定在了木结构的楼面板之上。

如权利要求1所描述的木结构房屋地毯铺设技术,其显著特点在于,在所述步骤④中,地毯的绒毛长度介于10毫米至20毫米之间。

全文摘要

本创新技术针对木质结构房屋的地毯铺设,具体操作步骤包括:首先,在木制楼板上铺设一层防水油毡,确保各片油毡相互搭接,并使用防水胶带进行牢固粘接;其次,在室内墙体周边,距离墙面10至15毫米的位置,将带有反向钉的地毯接头压条安装在防水油毡上,并将压条固定于木制楼板;接着,沿着地毯接头压条,在防水油毡上铺设一层厚度为10至15毫米的海绵垫;然后,在地毯背面粘贴一层2至5毫米厚的砂网;随后,将地毯按照室内布局进行铺设,确保地毯接头压条上的反向钉能够紧密扣住地毯底面的砂网;最后,在墙体边缘安装装饰性线条。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手段能有效阻止地毯受潮和出现褶皱现象,同时显著提升了地毯行走的舒适性。

该文件编号为E04F15/16GK101100899SQ200710025499,严禁对其进行任何形式的修改。

2008年1月9日为公开日,而申请日则定于2007年8月1日,与此同时,该申请的优先权日也同样是2007年8月1日。

发明者聂圣哲 申请人:德胜(苏州)洋楼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