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马甸儿的由来:马匹市场与回民聚集地兼而有之?

2025-08-02 18:08:15 地毯知识 admin

点击标题下方“凌洲业话”蓝色字体、添加关注

位于海淀区东南区域,其东部边界起自昌平路,西部边界延伸至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的东侧围墙,北部起点是元大都北土城遗址,南部则达到北三环中路,这一区域被称为马甸儿。此处曾设有马甸东、西居民区,以及马甸东村、马甸西村、马甸南村和马甸北村等若干小地名。近日在网上浏览时,我发现有人对马甸的来历展开了热议。有人认为,这个地方曾是古代的马匹交易场所;另一些人则指出,这里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回族居民聚居,马姓人口较多,且有多家由马姓回族开设的店铺。实际上,这两种说法在这片土地上都得到了体现。

在元朝时期,马甸区域隶属元大都城内,随着明初永乐年间迁都之举,北京城整体向南迁移,该地随即转变为城郊。众所周知,朱元璋能够击败元朝,骑兵的战功不容忽视,因此明朝一直重视马政。成化年间,明朝政府频繁与蒙古进行茶马互易;马甸地处北京城北,紧邻德胜门外,地理位置优越,故而成为季节性马匹交易的集中地。在清康熙时期,这里逐渐形成了村落,然而人烟稀少,四周仍保留着广阔的荒野;到了乾隆时期,蒙古地区向清朝朝廷进贡的马匹被运送至京城;由于马匹数量众多,无法在城内饲养;同时,这些贡马品质优良,朝廷计划“内部分配”,因此也不愿将它们送往较远的马场;于是,德外这片水草肥美的地区便被选中,贡马便被圈养在此,等待上驷院的官员挑选;未被选中的马匹则就地出售。

大道两侧新增了数家经营马匹的店铺,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店”一词逐渐成为了当地的代名词。到了嘉道年间,马店业进一步向城门附近迁移,迁至德外关厢,随后这个地方又转变成了羊的集散地。到了道光晚期,尽管这里依然被称为“马店”,但已有十三家羊店,饲养的羊只总数超过了一万头,因此当时流行着“马甸无羊,市上无肉”的说法,意指如果没有马甸出售羊只,市面上就很难买到羊肉了。羊贩子们大多是回族人,这使得马店地区成为了回族人的集中居住区,被誉为“回族人数众多,不亚于牛街”。随着回族人口的增多,自然需要建立清真寺,马店地区也不例外。马甸清真寺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占地面积超过3800平方米,是一座典型的中国传统四合院式建筑,也是北京知名的古老清真寺之一,寺内还生长着有400多年树龄的古树。

马甸清洗地毯公司_马甸地区历史_北京马甸清真寺

早年,这里开设了一家肉店,传闻店主姓马,他家的蒸羊肉享有盛誉,不仅在本地区广为人知,更是老北京的传统美食。就连道光年间的文献《都门纪略》中也对其进行了记载:“蒸羊肉,位于德胜门马店路东侧。”然而,马店的名称并非由此而来,其历史远早于此。到了民国时期,“马店”更名为“马甸”,当时该地已有马店约十至二十家。地理文献中提及了诸如马甸西村、马甸官厅、马甸后胡同等区域名称。同时,还记录了若干荒废的土地、恶臭的沟渠和池塘。新中国成立后,马甸的名称得以保留并逐渐扩展,形成了四五百户回族居民区,其中以马、丁、海等姓为主。时至今日,马甸的清真小吃店依旧广受欢迎,众多食客不惜长途跋涉,只为满足口腹之欲。

历经两个多世纪的马羊贩运生意在1954年宣告终结,那些臭气熏天的水沟和水塘也相继得到了整治,昔日蜿蜒的土城关大道沟如今已变为笔直的昌平路。然而,这里依然是以老旧平房为主的居住区,多数区域显得较为杂乱无章,街巷狭窄,绿化状况也不理想。到了1990年,马甸地区被纳入“逐步改善城市危险平房”的重点项目之中。变化自此愈发迅速,环境变得更加宜人,高楼大厦林立,居住条件得到了显著提升,周边的工业、商业、贸易、文化以及娱乐等配套设施也日益齐全。马甸桥地处德外大街与北三环两条快速路的交汇点,同时也是京藏高速的入口;而马甸地区更是北京中央商务区、中关村商务区和金融街商务区三大商业区的交汇地,地理位置优越,成为了繁忙的城区。

实际上,此地不仅有清真寺,还拥有始建于清顺治二年的察罕喇嘛庙,通常称作后黑寺;以及建于康熙五十二年的慈度寺,亦称前黑寺。遗憾的是,这两座寺庙均在民国时期遭受火灾被毁。位于马甸街南端的清真寺在“大跃进”期间也曾被工厂部分占用,然而如今已恢复正常开放,其规模仅次于牛街清真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