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地区传统工地毯织造技艺:传承、保护与发展之路?

2025-08-09 18:04:46 地毯知识 admin

探讨阿拉善地域内古老地毯编织技艺的延续、维护与进步,徐进所研究的内蒙古阿拉善手工地毯,是我国地毯流派中的五大流派之一,其起源可追溯至1736年左右。迄今为止,这项技艺已传承了超过两百七十年。它承袭了阿拉伯风格与京派宫廷地毯的精髓,凭借其精湛而独特的制作工艺、朴素而雅致的图案设计,在世界上享有盛誉,被誉为沙漠中的一朵独特之花。阿拉善地毯在业界享有仿古地毯始祖的崇高地位,使得驼乡阿拉善赢得了“地毯之乡”的美称。2008年,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所申报的“阿拉善地毯织造技艺”成功入选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被归类为传统手工技艺项目。然而,近年来,这一宝贵的传统工艺遭受了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正面临传承断绝、濒临失传的严峻挑战。本文旨在梳理和分析阿拉善传统手工地毯织造技艺的历史演变、行业特点以及当前状况,探讨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传承、保护和推动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发展。一、历史演变方面,中国古代文献中早有关于毛织品和毡毯等物品的记载,如《逸周书》和《禹贡》等,其中《逸周书·王会解》就记载了商代成汤时期,西域少数民族向中原王朝进贡的精美毛织品——纰和厨。据此观之,边陲地区的游牧民族在推动我国毛纺织技术的诞生、成长、完善及进步方面贡献尤为显著。内蒙古作为地毯生产的关键区域之一,在明朝时期更是跃升为织毯业的枢纽。地毯种类繁多,包括专为宫廷王府铺设的殿毯、走廊毯;用于宗教仪式的拜佛毯、龙抱柱毯、佛帘毯以及庙门帘毯;以及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蒙古包毯、马褥、马革毡、壁毯等。在阿拉善地区流传着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位名叫马托的维吾尔族艺人,他在西域学会了织毯技艺。后来,他的弟子们跟随和硕特蒙古族部落西迁,将这门技艺带到了阿拉善的定远营城,并在那里建立了众多的小型地毯作坊。清公主嫁与阿托善亲王之后,随嫁的工匠们将京式地毯的织造技术带到了阿拉善,随之而来的是京式与阿拉伯式地毯织造技艺的交汇与融合,从而孕育出了阿拉善手工地毯今日的独特风貌。阿拉善地毯不仅承载着西部蒙古历史的厚重积淀,也展现了蒙古族劳动人民的审美追求和那片土地上独有的生态文化特色。我国传统手工艺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然而,在崇尚道德轻视技艺的儒家文化影响下,手工艺制造业长期被视为微不足道的技艺。在历代的官方文献和正史记载中,关于手工艺匠人的描述极为罕见,仅有《周礼·冬官考工记》和《天工开物》等寥寥数部可查。由此推断,古代织毯艺人的境遇极为凄惨。在白居易的《红线毯》一文中,他生动地描绘了:“宣州的太守是否知晓?一丈的毯子,耗费千两的丝线,大地不知寒冷,而人们却渴望温暖。稍减人们的衣物,以制成地上的毯子!”进入清朝晚期,战火纷飞,百姓生活困苦,织毯工匠中流传着一首民谣:“毛毛匠,毯毯匠,一年四季忙织毯:床上无毯铺,日里无两餐馕。娶不起媳妇,养不起母亲,晚年还被赶出作坊。””新中国成立后,老_

阿拉善地毯织造技艺传承_阿拉善手工地毯保护与发展_阿拉善地毯织造技艺

工匠们踏入国有地毯工厂。他们获得了稳定的收入,开始培养学徒,规模化的生产让这一古老的手工艺重获生机。始建于1956年的内蒙古阿拉善地毯毛纺有限责任公司在其鼎盛时期,拥有员工超过一千六百名,年产量达到仿古地毯1.5万平方米,产品畅销国内外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每年为国家贡献了高达1600万元的产值,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阿拉善在国际舞台上的知名度。尤为关键的是,每一代地毯艺人的艺术创作源源不断地为我国的文化艺术宝库注入了新的活力。阿拉善手工地毯的国家级传承人刘赋国,正是这一辉煌时代的见证者。1958年踏入工厂大门,他仅是位十六岁的学徒工,面对那庞然大物般的织毯机、五彩斑斓的羊毛线,以及工人们巧手织就的精美地毯,他开启了长达半个世纪的职业生涯。如今,已过古稀之年的刘赋国老先生回忆往昔,眼中依旧闪耀着坚定的光芒。曾经盛极一时的阿拉善国营地毯大厂,自2000年后,因种种因素而停产。阿拉善地区的地毯工匠们不得不依靠他们精湛的织毯技艺来维持生计,他们纷纷返回家中,重新组装起几百年前最古老的木制织毯机。他们创建了家庭作坊式的生产车间,无奈地重返“毯匠”的时代。刘赋国老先生在退休之后,也建立起了这样的家庭作坊。这项工作对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耐力要求极高,学徒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刻苦钻研,才能独当一面。织造地毯人才短缺问题严重,面对机织地毯的大规模生产,其处境不难想象。在阿拉善左旗的民族工艺品商店里,除了销售传统手工地毯,还不得不大量销售机织地毯,这是因为许多当地居民更倾向于购买价格更实惠、花色更多样、款式更新颖的机织地毯。在当前经济环境的冲击之下,家庭作坊的日子愈发艰难。制作一张宽1.8米、长2米的地毯,需得两位技艺娴熟的工匠连续工作超过8小时,耗时长达两个月。每条地毯的市售价格大约为4500元,扣除羊毛线的成本后,每个工人的月收入不过1000元左右。这样的微薄收入,对于工人们来说,根本不足以维持基本的生活。刘赋国先生坐在那台陈旧的织机旁,手法娴熟地操作着,将羊毛线穿过经线栓头,打结后又小心翼翼地剪断。他不禁忧心忡忡地感叹:“年纪大了,视力也不如从前,现在的年轻人宁愿外出打零工,也不愿学习织毯技艺。村里最年轻的传承人已经四十有余,唉,这门技艺恐怕要后继无人了!”的确,由于劳动强度高、制作周期长、收入甚微,阿拉善的手工地毯产业正遭遇着极大的挑战。而这些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I.原料极度匮乏。阿拉善地区手工编织的地毯,所选用的羊毛源自本地特有的品种,这种羊毛质地优良,鳞片粗壮且洁白,圈黄含量低,质地坚韧,弹性十足。采用纯天然染料进行染色处理后,色彩持久,不易褪色。然而,近年来,阿拉善草原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这一状况严重干扰了当地畜牧业的正常运行,导致用于编织地毯的羊毛原材料日益减少,进而对阿拉善手工地毯的品质、成本和产量产生了直接影响。此外,染色工艺也遭遇了重重困难。阿拉善地区的羊毛线染色行业正遭遇挑战。开发商对传承人居住区和染线场所的商业化改造,导致那位唯一的传承人目前找不到染线的地方。此外,传承工作面临无人接班的困境。仿古地毯的制作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劳动强度颇高,工艺流程复杂,且附加值较低,尽管利润并不丰厚,但技术要求却相当高。从原料采购到成品产出,通常需要半年的时间。同时,经营地毯的成本也在不断攀升。鉴于这些因素,很难吸引年轻人投身于这一行业学习技艺。目前,传承这一技艺的人大多在60至70岁之间,传统的技艺正面临失传的风险,建立新的传承体系也变得十分困难。推广途径不足。这项古老的技艺位于相对偏僻的西北地域,在品牌构建、文化形象塑造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未能获得充分的支持;同时在自身生产规模的扩大上也存在显著的限制。